ued体育-击剑小将姜鑫瑞,剑锋淬自信 赛场见真我
admin
2025-10-12
25
在刚刚落幕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2组别比赛中,一位身形矫健的少年格外引人注目,他以一连串干净利落的进攻动作拿下制胜一分后,沉稳地摘下护面,露出稚嫩却坚毅的面庞,这位来自江苏的11岁小将姜鑫瑞,首次参加全国性赛事便夺得男子花剑个人赛银牌,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,他擦拭着额角的汗水,语气笃定:“每场比赛都让我更相信自己,站在剑道上,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。”
剑道独行:十一岁的“孤勇者”
决赛日清晨六点,南京奥体中心击剑馆已灯火通明,姜鑫瑞独自在空荡的剑道上进行热身,金属剑刃划破空气的嘶鸣格外清晰,他的教练在观众席静静注视,这是师徒间的默契——赛前半小时,姜鑫瑞需要完全属于自己的准备时间。
“刚开始训练时,他总是下意识地回头看教练。”母亲回忆道,三年前,这个因体质瘦弱被送来锻炼的男孩,如今已成为能在关键分时果断打出“二次进攻”的成熟剑手,半决赛中,面对落后三剑的逆境,姜鑫瑞未请求指导,而是通过调整节奏连追五剑逆转战局。
“裁判喊‘开始’后,所有指导都被隔绝在面罩之外。”姜鑫瑞抚摸着剑柄上的缠绳,“就像在黑暗的隧道里独自行走,只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和心跳。”这种孤独感曾让他恐惧,如今却成为他最熟悉的安全区,他的训练笔记扉页上,稚嫩的笔迹写着:“场上没有超人,只有超越自己的普通人。”

淬剑之路:从躲闪到迎击
八岁那年,姜鑫瑞第一次握剑时,连标准实战姿势都难以维持,同期学员中,他的身体素质并不出众,却有着超乎常人的专注力,教练记得,这个沉默的男孩会在每个动作练习后闭眼复盘,用身体记忆每个细节。
转变发生在去年夏季的集训营,连续多日实战演练中,姜鑫瑞因过度依赖场外指导屡屡失分,某个黄昏,他在与女队选手的对抗中突然开窍:“当我不再等待提示,全神贯注于对手的肩部摆动时,突然能预判她的动作了。”那晚他在日记里写道:“今天终于明白,剑道是映照内心的镜子。”
此后半年,他的技战术水平突飞猛进,心理教练引入的“意象训练法”被他发挥到极致——每晚入睡前,他会在脑中模拟各种比赛场景。“现在场上的每个应对,都是过去千百次脑内演练的再现。”
家庭后盾:静默的支持系统
姜鑫瑞的父母始终与赛场保持着适当距离,看台上,母亲从不呐喊指导,只在每局间隙用目光与孩子交流。“我们要让他懂得,有些路必须独自走完。”父亲珍藏着一本影像集,记录着儿子从首次握剑到站上领奖台的每个阶段。
这个知识分子家庭崇尚“自主教育”,从未因比赛成绩施加压力,家中书房挂着曾国藩家训:“凡事皆贵专。”在父母看来,击剑不仅是竞技项目,更是品格淬炼的熔炉,每次赛后,家庭会议的重点永远是过程而非结果:“今天哪些决策是自己作出的?”“面对压力时如何保持冷静?”
未来可期:小将的大格局
体育科研专家分析,像姜鑫瑞这样在低龄阶段就展现出心理优势的运动员,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。“当代青少年体育培养往往过度强调技术训练,忽视心理自主性的建构,这个小选手展现出的赛场独立性十分珍贵。”

省队教练组已关注到这颗新星,不过姜鑫瑞的现任教练强调,现阶段仍要以全面发展为重:“我们正在为他打造更系统的成长方案,文化课与击剑训练同等重要。”
面对未来,少年有着超越年龄的清醒认知:“我的梦想是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,但此刻要做的,是认真对待每场训练、每次比赛。”他仔细擦拭着剑身,动作轻柔如对待挚友,“击剑教会我最重要的事,就是相信那个在赛场上拼尽全力的自己。”
颁奖仪式上,银牌在聚光灯下熠熠生辉,姜鑫瑞向观众席鞠躬时,目光与看台上的父母短暂交汇,那一刻,他不再是孤身作战的剑客,而是承载着爱与期望的追梦少年,剑道终有尽头,而这条通往自信与自立的道路,正随着他坚定的脚步向远方延伸。

评论